Search

之前看《俗女養成記》第一季,對其中一集印象深刻:陳嘉玲的小叔,有一天突然回家了,小叔時髦又漂丿,說自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之前看《俗女養成記》第一季,對其中一集印象深刻:陳嘉玲的小叔,有一天突然回家了,小叔時髦又漂丿,說自己現在發達了富貴了要回鄉開店。很久不見兒子的阿公各種款待,也稍稍冷落了為這個家奉獻許多的大兒子。不過,看戲經驗豐富的觀眾,這集看到一半,大概就可以猜到他不是要回來「光宗耀祖」的,而是回來拿錢繼續跑路的。
.
所以,在阿公得知他意圖後的攤牌過程裡,他說「我又不是我哥,守在臺南每天做一樣的事情,這種無聊的生活不是我要過的」,而阿公只有一句牛頭不對馬嘴的回應:「你會怎麼做?」────這時鏡頭帶到,站在後面看著他們,他這位留鄉卻被弟弟看輕的親哥哥。
.
在陳竹昇的表演裡,嘉玲爸爸總是樂天又可愛,疼愛女兒,說是父女更像是朋友相處(因為黑臉都媽媽在當的),孝順,很聽自己父母親的話,但這時,他收起前幾集的傻裡傻氣,臉上充滿複雜情緒,看著他的父親。
.
而阿公那句「你會怎麼做」,是在問他,因為他也是父親,面對眼前來請求自己的小孩,若立場從哥哥換作父親,他能怎麼做?
.
劇情沒有拍出他或阿公的回應,只讓我們看到,小叔把小嘉玲「贊助」他開店的豬公,還給哥哥,說了一句「哥,對不起」。最後小叔依舊漂丿地、一言不發地、帥帥地離開了家,而他再也沒有回家了。
.
很微妙,這是《俗女養成記》裡我最喜歡的部份。
.
因為原本覺得《俗女養成記》神似高畑勲的《兒時的點點滴滴》:粉領族女主角、回憶童年、回到家鄉,只是《俗女養成記》那劇名或江鵝書名裡的「俗」字,突顯了臺灣元素(比方說選舉,以及所有演員都有好聽的臺語)。
.
不過,看了幾集就知道,《俗女養成記》是在可愛嘻笑的家庭喜劇模式之下,創造一個可愛的六年級女性形象的角色,來講在這個時代裡她要怎麼做真實的自己。
.
但是,看到這集,看到陳竹昇的表情,我才發現,原來《俗女養成記》不光光只是在講陳嘉玲這位可以概括六年級女性的「俗女」以及她的「都市歸鄉」身份,也細心地花了一集篇幅,用淡淡哀傷感來表達「一輩子都待在故鄉的人」的心情。
.
大概是因為自己年歲增長,越來越清楚,有時候自己人生的選擇,很難用三言兩語去解釋,因為那往往擁有自己沒辦法控制的「不確定性」(有些人會說宿命),最近對一個本來覺得很廢話的道理有點共鳴:個性決定命運。
.
但我現在的想法,卻是倒過來的:命運有時也會決定你的個性。
.
每個人的人生不同,擁有的才華不同,遇到的困境也不同,這些經驗在妳的人生裡,也許是拼拼湊湊,一關接一關,有了這些讓你不斷做出各種人生選擇的事情,最後,才導向了「妳為什麼會成為現在的自己」的狀態,然後再做出新的選擇──這也是我喜歡《俗女養成記》的原因之一。
.
因為我們在第一季的最後,看到陳嘉玲做出人生的大選擇,除了前面的劇情舖陳(以及那棟「鬼屋」一直出現在片尾曲),但讓我覺得小感動的部份是,陳嘉玲做出這個選擇的「理所當然」,不用抱著要向誰去交待些什麼、說服些什麼的痛苦,她之所以走到這一步,就是要做好自己,成為自己。
.
.
上週應CATCHPLAY+的邀請,先看了第二季第一集,出乎我意料的更好看──是全面升級(爆個小雷:回憶方式的轉換變得更有趣),《俗女養成記》第二季明晚九點在CATCHPLAY+直播,想看4K畫質的觀眾,也可以耐心等待開播一小時後的隨選上架(首集免費),以最棒的視覺效果,體驗這部幽默又感動的好台劇:https://bit.ly/3jtLHTb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